- · 《气象科技》期刊栏目设[04/09]
- · 气象科技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气象科技》投稿方式[04/09]
- · 《气象科技》数据库收录[04/09]
一条气象预警是如何产生的(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是当日中央气象台对它的预报结论。简单的几行字背后,不仅有数值模式的运算,还有预报员的辛勤努力。 看似细微的工作,却极端重要,考验着基层
这是当日中央气象台对它的预报结论。简单的几行字背后,不仅有数值模式的运算,还有预报员的辛勤努力。
看似细微的工作,却极端重要,考验着基层气象人因地制宜把握天气的能力。
在“暹芭”预报过程中,来自中央气象台、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各地的预报员们分析各路资料,研究各种数据,对照过去各种主客观预报的对错,还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研究,最终得出预报结论。而且,随着天气系统的不断变化,这个预报结论也要及时滚动更新。
从“出炉”到传递至受影响人群,预警预报留给人们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走得是否顺畅,直接关乎防灾减灾实效。
预报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从预报转化成预警,同样要经过严谨的流程。数据,仍是这个流程的核心标准。根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研判得出的预报数值与预先通过研究设定好的预警级别标准临界值进行比较,合乎条件时,即启动发布相应类型与级别的气象预警。
“最后一公里”是否顺畅,关乎防灾实效
每一条预警信息“出炉”,都要走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如台风“暹芭”登陆,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的人员就会根据各种当地监测到的数据制作实况分析、形势预报、沿岸海区预报、近海海区预报、远海海区预报、海事公报、海洋天气公报、海洋天气预警等产品,并通过网站、电视、广播等媒介发布。
(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刘钊)
源源不断的一手观测数据及时传给数值模式
彼时,看着卫星云图上初具雏形、稍显破碎且不对称的螺旋形状,人们还难以断言它的前景。不过,经验丰富的预报员们,已经给予它充分关注。因为它的所在地——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正是影响我国台风的重要源地。
近年来,短时强降水、龙卷风等极端性灾害性天气在全球呈多发频发态势,给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基于雷达、卫星数据分析,是我国预报业务的重要技术支持。
文章来源:《气象科技》 网址: http://www.qxkjzz.cn/zonghexinwen/2022/0713/1509.html